返回: 政策列表
當一個人做事沒有重點時,就會把時間平均分配。
什么都想做好,最后什么都做不好。
很多人在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狀態時,明顯就是沒有重點。
比如早上同事找他商量個事情;
中午客戶問他昨天的表格做好沒有;
下午老板要跟他過上周的項目進度。
在他眼里,這三件事沒有輕重緩急之分,每件事的后果和緊急程度是一樣的。
所以來什么接什么,三件事同時做,最終把自己搞得一團亂。
這樣老板當然不會認可他忙碌的結果,因為沒有一件事情是做好了的。
可實際上,中午客戶要他做的表格是最重要最緊急的,因為客戶下午開會就要;
老板跟他過上周的項目進度,這需要遷就老板的時間,因此要提前預定老板有空的時段;
而同事找他商量的事情,并沒有那么緊急,今天沒空的話明天也可以。
換種思路給工作做排序,就會知道自己最應該去忙什么。
這里就涉及到一個最基本的精力分配原理:
永遠緊盯那個最重要最緊急的事情。
而是會All in在那些最能體現自我價值的事情上。
只有這樣你才不是瞎忙,也才會有人愿意為你的忙碌買單。
比如有一次我們團隊在做一個重大項目的競標方案,其中有個環節要展示我們對行業市場的理解。
于是我安排了一個下屬Y去找一些行業資料,看看競爭對手最近幾年都在干嘛。
本來這部分內容在整個提案過程中,只有2分鐘時間和客戶講解。
因為客戶更看重的是我們對他們業務的理解,以及未來整個品牌傳播的規劃和想法。
沒想到這個下屬Y給了我一個“驚嚇”。
因為過了一個星期,Y發給我一份足足50頁的競品研究報告。
里面搜集了七八個競爭對手的資料,以及諸多行業研究文章。
看得出來,他以為我會對他的努力大加贊賞一番??晌也]有,反而說道:
“你浪費了一個星期時間,現在這份內容要重新做?!?/p>
為什么這樣說?
我們客戶在這一行做了十幾年,這種東西我都能看出來有問題,放在客戶老板面前,一定會被懟回來。
這就是瞎忙。耗盡所有精力,卻做了一件收益非常低的事情。
并且瞎忙的人還非常享受這種狀態。
可實際上這種“忙”沒有目標,沒有章法,沒有邏輯,沒有判斷;
就像一個無頭蒼蠅一樣在黑暗里四處打轉。
現實職場中,這種現象其實非常多。
瞎忙久了,會讓人產生幻覺,覺得自己是個大忙人,什么事情都要兼顧,好不威風。
這是典型的“過程思維”。
但老板腦子里永遠是“結果思維”。
他不會管你中間過程做了什么努力,他只會看最終產出的結果是否有價值。
忙了N個晚上做的方案,結果被客戶打回來重做,就是沒意義;
開了一天的會,結果什么解決方案都沒有拿出來,就是浪費時間;
研究了幾個月的問題,最后得出的結論和剛開始的時候一樣,就是白忙活;
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時候你覺得自己為公司忙前忙后,卻得不到老板認可,也沒有升職加薪。
因為在老板眼里,他給你提供時間、資源,還付你工資;
結果你不但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可能制造了一大堆問題出來。
這里的根源就在于:
思考的時候沒有框架體系,腦子還沒捋清楚問題就開始下手。
所以一碰到突發狀況,就慌了手腳,忘了初心。
下面分享3個實用心得,希望對大家有幫助:
我剛工作的時候有個毛病,用我老板的話說就是:“做事情太散?!?/p>
明明一開始要找A問題的答案,弄著弄著卻跑到了B問題那里去,過了幾個小時又變成研究C問題。
這樣即使我忙一下午,都是在無關緊要的事情上浪費時間。
散漫沒有章法,忙碌沒有目標,這是許多職場新人都容易犯的毛病。
想要改正,在動手前就一定要牢記目標在哪里。
然后所有努力都緊緊圍繞目標來進行,不要讓無關的事情牽扯自己太多精力。
比如做一段時間之后可以反思一下:
我現在手上做的事情和我當初的目標一致嗎?
我是否偏離了既定的軌道?
現在思考的這些東西,能否解決最重要的問題?
階段性復盤,是給自己上鬧鐘的定時提醒。
第二步,想清楚付出努力后,能帶來看得見的收益有哪些。
比如現在解決了這個問題,后面能順水推舟解決哪些問題?
攻克了這個難關,是否對別的難關也有重大啟示?
完成了這個任務,我能獲得哪些具體技能和知識上的提升?
沒有收益的事情,少去做。
比如收拾爛攤子,給別人做砸的事情擦屁股。
做好了別人不見得感激你,做砸了十有八九怪你壞事。
短期收益的事情,頻繁做。
比如接觸一個全新的領域,接手一個全新的客戶。
新,意味著沒有開荒,充滿了機會;
意味著只要做好一點點,都能成為你的標志性成就。
能產生蝴蝶效應的收益,堅持做。
比如公司大老板親自帶隊做的案子,有潛力客戶的試水項目。
這種事情你往往看不到它目前的賬面價值;
但只要開了個好頭,后面的收益會源源不斷。
時間盒是一個形象的說法,意思是:
把工作進行分類,然后根據工作種類來規劃各自需要花費的時間,最后用盒子的形式表現出來。
盒子的面積越大,該工作需要花費的時間越長;
盒子的面積越小,花費的時間越短。
時間盒是一個非常方便的工作復盤方式。
每天下班了,對照自己的時間盒就能評估出一天的工作效率和成果。
比如今天一共有5項工作要做,那么可以先預估出每項工作需要花費的時間,然后分別填寫在各自的時間盒里。
當其中一項或某幾項工作發生變化,出現時間減少或增加的情況時;
就可以相應地縮小或放大時間盒的面積,得到新的時間盒
一天結束后,對照著時間盒來復盤工作成果,就會非常直觀。
你會知道哪些是需要花大力氣攻關的工作;
哪些是簡單幾步就能搞定的事情,進而優化自己的時間精力分配。
各位在日常工作中一定經常聽到一個短語:
“On the same page.”
Same page, 就是大家的理解都在同一個層面,同一個水平線上,彼此之間不存在信息差。
只有保持了同位思考,溝通才是最高效最順暢的。但事實往往不是如此。
很多時候讓我們瞎忙窮忙的原因,就是大家的理解不在一個層面。
你以為是這樣,我以為是那樣,他以為又是另外一個樣子。
所以做起事來各有各的方法,拼在一起時就會出現各種問題。
想要徹底解決它,就要在動手前抹平信息差,讓大家的理解保持一致。
如何去做?
最簡單的方法,就是開“戰前會議”。
開動工作前,把所有相關人員拉到一起,一次性溝通完全部的工作信息。
讓大家把所有問題都拋到桌面上,共同面對,一起解答。
比如我們每次做大項目前,項目負責人都會預先寫一封郵件告訴全體人員項目的背景,挑戰和目標。
每個人在看郵件的同時,也要列出自己對于項目相關的問題有哪些,然后在戰前會議的時候專門拿出來討論。
做策略的,做執行的;
做資源協調的,做方案匯報的;
做客戶溝通的,各自的角色不同,會產生的問題肯定也不同。
只有所有人面對所有問題,才能抹平信息差。
同時也讓每個人對項目都有一個整體圖景,這也能間接培養大家的全局觀。
戰前會議結束后,需要有一個人進行總結,用郵件把得到解答和未得到解答的問題羅列清楚,分發給所有參會人員。
唯有如此,所有人才會On the same page.
在開始工作后,再通過定期復盤和反思,讓不清楚的問題慢慢都得到解決。
這樣就避免了大家各自忙各自的,最后發現都是無用功。
該方法我實踐過無數次,親測有效。
做到以上說的這三點,才是真正聰明的忙。
1. 凡事先立目標,再看收益;
2. 給自己的工作規劃“時間盒”;
3. 保持同位思考;